有關描寫三國的故事,早在唐朝以前就已開始流傳了,隋朝《大業拾遺記》曾記載隋煬帝觀看曹操譙溪擊蛟,以及劉備躍馬過檀溪的雜戲。到了唐初,劉知幾的《史通》又有「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晚唐詩人李商隱《驕兒詩》亦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當時人們每每聽到劉備敗走,便蹙眉流涕,聞曹操敗,便喜,由此可見,以劉備為正統的三國故事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連孩童都在談論三國的人物。唐朝以後,「說話」的風氣逐漸盛行,三國的故事自然成為說話人最常用來發揮的題材。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霍四究就是善說三國故事的人。
到了雜劇興盛之後,三國的故事更是大量出現,使其內容更為充實豐富。說話人為了使說話的內容更吸引人,便各自創作底本,以為說話時的大綱。只是當時說話人的底本並不在市面流通,因為他們都以自己的話本為商業機密,而且大都以說話人看得懂為原則,因此並沒有很完整的結構,文字也大多粗俗鄙陋,可觀者並不多。現存最早的三國話本,為元代建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國志平話》。三國志平話分為上中下三卷,正文始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終於諸葛亮病逝。此應為說話人的底本,雖然已具三國演義的雛型,然文字粗略,故事亦加上荒誕不經的傳說。例如:劉備、孫權、曹操各為漢初的英布、彭越、韓信所投胎,為報無辜被殺之仇,故將漢室瓜分。這顯然是說話人經由想像加油添醋的內容。
至於三國演義的作者,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明代的高儒在《百川書志》中提到羅貫中在寫作三國演義時:「據正史,採小說,証文辭……陳敘百年,概括萬事。」由此可知,羅貫中根據長期以來累積的三國故事,並依據晉朝陳壽的正史《三國志》以及裴松之的注,加上自己的所學以及對生活的體驗,將有關三國的故事加以整理熔鑄,編成了這部歷史小說鉅著──《三國演義》。
關於羅貫中的生平以及所留下的資料很少,賈仲名《錄鬼簿續編》中記載:「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予為忘年之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所終。」賈仲名與羅貫中同時,並且與羅貫中為忘年之交,根據賈仲名的說法,羅貫中擅長作樂府及隱語,但奇怪的是,他並沒有提到羅貫中的小說著作。賈仲名既為羅貫中的好友,為何沒有提到他的著作中有小說一項。現今署名為羅貫中所作的小說計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另外還有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羅貫中有關小說的著作如此豐富,為何身為羅貫中忘年之交的賈仲名竟一字不提?基於此點,最近北京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張志和以大量的證據材料首次提出三國演義的作者不是羅貫中,推翻了幾百年來認定的說法。只是這種說法還未成能為學術界的公論。因此,目前關於《三國演義》的作者,仍然宜署名為羅貫中。
根據傳說,羅貫中處於元末亂世,曾參加反元革命,並與當時的反元勢力張士誠接觸。明朝建立之後,羅貫中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其中《三國演義》厥為羅貫中最有名的著作。
至於現今通行的三國演義,大部分是依據毛宗崗本為底本,毛宗崗依據明代版本加以修訂成通行本,現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國演義》,就是毛宗崗修訂的版本。由於毛本流傳已久,文字亦有許多優點,較便於一般大眾閱讀。因此成為目前最為通行的版本,儘管毛本亦有一些缺失,但是仍不減其影響力。
|